陆澈似乎生来就对语言文字有着细腻敏锐的感知,同时也对强大与恢弘的事物有着赤子般的向往。
她从五岁就开始写诗,八岁正式萌生了想要成为作家的梦想。但在Swarthmore College认识她的同学们,大多并不知道陆澈有着这样的写作志向。她并没有选修任何创意写作或比较文学课,而是在私下里默默坚持着创作。这是因为到了美国后,家乡变得遥远,她却更看清了自己与家国的深切联结。
她意识到自己过于热爱中文与中国的语言文化,在美国后也常常研究古汉语文本,想对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文化传承复兴。也正因为十分重视自己的中文写作,她才避免那些用英文创意写作的课程,“因为那一定会让我的中文表达有所流失。”
陆澈真正热爱上文学始于初中时候读到的一位中国古人的文章。其精炼而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溢出的气魄,超越了自身与个体,将个人的命运与他所认同的国家的重任紧密相连……这是她第一次被一篇文章打动。她深入了解了这位悲剧色彩的理想主义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对那远远逝去的朝代竟产成了强烈的情感。而这种中国历史上“士”的精神,为了某种信念而义无反顾的担当, 成为了陆澈内心深处最为敬仰和共鸣的存在。 “虽千万人,吾往矣”。她决心要去写作。
这段经历还构成了陆澈对于文学创作最初的审美,“我希望拿出来的东西是有力量的,是有理想的力量和实践的勇气的。” 在陆澈心里,文学不仅是反应、揭露、批判现实,而应该产生现实的效应,解决现实的问题,向人们展现真理。
然而文学创作的道路是何其不易,对现实有着细腻的感知力,又早早定下志向的陆澈,在初高中时期常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感到撕裂。越感到前人文字的精妙,越感到自己文字的苍白,时常深陷于荒诞、虚无、反思和质疑自我的循环中。就在这样的日子里,高中的一位中文文学老师出现在了她的身边。她渊博的文学底蕴,真正激起了陆澈对于文学的热爱,在她的指引下,陆澈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书;她敏锐的识人本领,让陆澈觉得自己从里到外的笨拙心思都被看得一览无余;她潇洒利落的处事态度则更是让陆澈看见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急切地想脱去自己身上的拧巴和羞怯。
陆澈对文字浓烈的爱,让那时的她心中充满了恐惧:她恐惧即将听不到这一位知己的指引,恐惧自己不具备天资,恐惧自己的无知,更恐惧自己有一天放下笔选择其他的道路。但也正是因为这份爱,她能够直面这些恐惧,不断经历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过程,在一次次凝神定气之后,依然坚信 “人只要一日有意拿起了笔,一辈子便不会放下”,在文学上取得了极大的成长。
陆澈说,“刚刚学习文学的时候老是想写先锋的、晦涩难懂的东西,总要炫耀华丽的词藻,情感也蛮充沛的。但后来,我意识到一定要通过让人家看不懂来展现一些什么,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让陆澈意识到这点,却是受到了音乐方面的影响。来到大学后,陆澈有幸继续在自己从初中起便喜欢的声乐表演领域深入学习。让她再次深深触动的人竟是一位德国歌唱家。这位歌唱家的声音不同于意大利美声圆润饱满的唱腔,显得十分严肃而理性,却总是能将最细微的情感展现到极致;他演唱艺术歌曲时,注重从文本出发,咬字清晰,却不失音乐的表现力。这让她想起了初中时读到的那位中国古人的文章,也是这样朴实无华,却熠熠生辉。
常常痴迷于华丽精美的语言的陆澈,一次又一次被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事物打动,使她的写作风格发生了转变。如今的她追求文字能被看懂,抒情有所克制,行文注重逻辑结构。
经历了诸多成长后,大学的陆澈以主体性的姿态更有意识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大学里,她学习着日语、德语、语言学,活跃于学校的太鼓队,更是在声乐表演方面愈研愈精。她选择了语言学与音乐作为自己的专业。
陆澈向来喜欢中国哲学,对儒释道三家都有些研究。在大二的暑假, 她阅读了《中庸》,这本书对她的文学之路带来了纲领性的启发。她告诉我,中庸之道是掌握动态的平衡,同时讲求重视自身的独立性,不断求索,在偏离的时候警醒自己要回到“道”上。她还喜欢孟子的话—— “人皆可以为尧舜。”但人与人的差异看起来如此巨大,怎么可能都成为中国古代的圣贤君王,唐尧虞舜呢?她说, “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下,所有事物都应该是‘一’的整体。人人也都能做到‘允执厥中’,不断地走在殊途同归的道路上。”
文学之外的事物,都为她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她不断探索着自己独特的发声方式。
24年夏季创作的《广陵止息》短篇小说,融汇了她对中庸之道和音乐的理解。她发现故事新编的体裁很适合她。“中国古代有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轶事,我可以拿旧瓶装新酒。在我阅历非常丰富之前,目前打算沉下心来挖掘我们的文化宝库,在这方面进行创作。”
而25年夏季在维也纳和德国静修声乐课程的时候,她又发觉了新的创作形式。她写下名为《Ständchen》的现代组诗,借由声乐套曲的结构,讲述了一个人和一个幽魂交换歌曲的故事,探讨了故乡、异世与现世的三位一体。
“我希望未来无论现实还是幻想,哲学还是抒情,能达到海纳百川,内敛含蓄的作品风格。”
逐渐地,她对于唱歌这件事情也充满了热爱,音乐也成为了她重要的一部分。有一天,那位德国歌唱家出现在她的梦里,对她说,”多么可惜”,意思是她不该放弃追寻音乐梦想。 而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音乐形式,她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它。在历经了许多纠结怀疑过后,陆澈做出大胆的决定,要去申请声乐专业的研究生。“嘿嘿,但我觉得我还是要写作”,陆澈补充道。
回望陆澈的旅程,有三位让她深深震颤的人。他们身上都具备强大的力量与恢弘的气度,永存于她的心中,使她能够廓清氛浊,擎炬于前,沉心走在自己的道路上。不知不觉间,她也成为了愈发潇洒、愈发飒气的人,但她并不会失去自己细腻敏感的天赋、精美华丽的语言功底。她在成为更完整、和谐、统一的人。
采写进行到此处,我感动于自己能与这一位年轻艺术家成为朋友。生活中的陆澈完全是一个爱好吃火锅、爱好旅游、甚至在家里有点吵闹的家伙。她对身边的朋友又嫌又爱的,又喜欢当面调侃我们,又喜欢把身边各种各样的人写进自己的日记。如果你有幸与她相识,或许可以借她的日记一读,实在是一本极有趣好读的文集。
愿她能在道上长远地行走,在文学中获得幸福。
冬
天寒欲夜饮,闲坐有知音。
清光照粉面,素月对尘心。
吹雪细入盏,吟风漫怀衾。
不觉苍山冷,谈花到如今。
(陆澈 2024.1)